五弦琵琶
古乐器名,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公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后来又流传到我国的南方。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间,五弦琵琶盛传不衰,并成为隋唐九、十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
中文名称:五弦琵琶
著名曲目:梅花三弄、平湖秋月、渔舟唱晚
代表人物:方锦龙
发明国家:印度
我国出现年代:汉魏之交
传播方式:丝绸之路
乐器分类:五弦
1、起源
五弦琵琶
2、发展
五弦琵琶
这个琵琶是不折不扣的神品,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个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我听方锦龙弹过一回,完全就是人间乐器中的奇迹,它不光可以当琵琶弹,还能当吉他,三弦琴,甚至冬不拉。而且这个乐器极度华丽,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被它发挥到了极致,世界上现存的能表现大唐盛世繁华的文物,最典型的大概就是这件了。这件乐器是日本圣武天皇的收藏,他死后,生前用过的宝物都被藏在了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一千多年无人惊扰,仓库里面留下了不知道多少奇珍异宝,光是*乐器就有四五件之多,而这件是其中的第一名品,是日本皇家收藏的最珍贵的宝物。
3、传播到日本的琵琶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等级:御物
价值:传世孤品
年代:唐
质地:镶嵌乐器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
收藏地:宫内厅正仓院北院
几年前,王小丫的《开心词典》有个考题:“琵琶有几根弦?”标准答案是“四根”。现场上台的答题者,回答“五根”,未能通关。
这个考题其实存在“知识漏洞”,因为,最早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琵琶,正是五根弦。前天晚上,中国琵琶学会常务理事方锦龙,在滨北的“夷源天成”茶文化会所,为茶友演奏了“失传千年”的五弦琵琶,余音绕梁,令人大开眼界。
初次来厦,方锦龙特意献上《望春风》、《小城故事》等本地听众熟悉的曲目,他灵动地三指划弦,轮、拂、扫、挑等……幻出了白居易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迷人乐声。
“五弦琵琶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北宋后逐渐失传。”表演结束后,方锦龙告诉导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时他去日本出差,无意中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看到了日本人自称的“国宝”———唐朝宫廷送给日本神武天皇的一张五弦琵琶,这也是世界上仅存最早的五弦琵琶。方锦龙很震撼,一查资料才知道,原来,白居易笔下的《琵琶行》、《五弦弹》,描述的都是这种琵琶。史书里,唐玄宗和杨贵妃,常在大明宫里用五弦琵琶奏着《十面埋伏》,歌舞取乐。
从日本归来,方锦龙心中很不是滋味,希望让这失传千年的乐器重登舞台。经过近20年的研制,他恢复和发展了五弦琵琶,并专为五弦琵琶创作了一批演奏曲目。“琵琶多了一根弦,就增加了一个五度低音,丰富了和弦,扩大了音域,演奏效果更为壮观。”方锦龙介绍五弦琵琶的音效不同凡响,“在演奏《梅花三弄》、《高山流水》等乐曲时,你能从琵琶声中感觉到‘坐禅’的状态。像闽南的一些民谣,如果用五弦琵琶来演奏,也很有吸引力。”
4、构造
五弦琵琶
5、弦的选择
五弦琵琶
琵琶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琵琶弦也是在不断改进。过去的琵琶弦都是采用丝弦,丝弦是用蚕丝制成,挂在琵琶上的五根丝弦,根据直径不同,分为子弦、中弦、老弦、缠弦。子弦是琵琶的第一弦,丝弦的优点是浑厚、细腻,音质纯。但缺点是音量小,余音短,在演奏“推、拉”等手法时,显得噪音较大。丝弦一直延续使用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由*音乐学院邝宇忠研究成功钢丝弦,钢丝弦迅速取代了过去的丝弦,而被广泛应用于琵琶上。这种琵琶弦的材料是由0.25毫米金属制成,一弦为裸弦,采用直径为的钢丝。二、三、四弦为缠弦,是钢丝外面缠上压扁的合金材料。钢丝弦的特点是音量大,余音长,在一些指法的运用方面,“噪音较小”,但手感较硬,音色有金属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64年,上海音乐学院制成了尼龙钢丝弦。1973年上海提琴厂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先后制成了尼龙钢绳弦,它是用七条细钢丝拧成钢绳作为芯弦代替钢丝芯弦。这种弦在音色、音质方面都较以前的弦有所改善,音量均大,并且结合了丝弦和钢丝弦两者的特点,余音长,手感柔软。
现在专业琵琶演奏者所使用的琵琶弦,大部分采用尼龙钢绳弦,近年来出现了一股潮流,琵琶的四根弦不全部用尼龙钢绳弦,而是一弦(外弦)用钢丝裸弦,其它三根弦仍然用尼龙弦。另外还有一部分专业演奏员仍然在继续使用尼龙钢绳弦。到底那种搭配好,将来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趋势?目前还在不断地研究和探讨之中。
6、制作方法
五弦琵琶
7、弹法
a.拍:用右手拇指指肉将缠弦向右外方撬起即放,使弦身击打在面板上,发出拍的一响,类似断弦之声的效果。
b.提:用右手拇、食两指的指肉端将弦身捏住,很快地提起放下,使弦身击打在面板上,发出拍的一响,类似断弦之声的效果。
c.摘:用右手拇指甲抵住在靠近覆手处的子弦上,食指或中指在下面类似“勺”声音来。
d.弹面板:用右手中指、名指、食指、拇指任何一指甲,先取斜势,然后平击在面板上,使发出“托”的声音来。
e.摇:用右手拇指甲作急速而连续的勾、挑。
f.伏:当右手弹弦后,即用左手指肉将弦掩住,使弦音截然而止,并无余音流出。
g.煞:又称“甲声”或“指甲声”,用左手指甲浮抵在弦身底下,同时右手弹之,发出“切切”之声。
h.捋下:将弦身浮在左手中指甲外,再用左手食指肉将弦身按住在中指甲上,然后在右手的弹弦声中,左手食、在两指捋弦滑动,常用在锣鼓点曲谱中,此时,捋下的位置,大都在自十一品位起至近覆手处的弦身上。
i.颤:用左手食指将弦按在相品位上,中指在下面快速地点弦身,同时右手作长轮或长滚;如左手中指按弦时,则用名指连连点弦。
j.轮板:用右手食、中、名、小四个手指的指甲,次第在面板上弹击,使发出“得得得得”的声音来,或可用小、名、中、食四指次第弹出。
k.同轮板:在右手作轮、滚、划、拂之际,同时用左手小、中、名、食四个手指的指甲端次第捣击在品位子弦侧左边的板面上,要连而不断,使发出“得得得得”的声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