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民歌
高邮民歌是高邮湖区以及里下河地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曲调优美淳朴,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韵。它从民谣俚曲,唱到现代音乐大厅;从“中国风·民歌会”中国原生民歌展演,唱到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唱到上海世博会江苏活动周……高邮民歌以其轻快活泼的旋律享誉海内外,2007年10月高邮被授予“中国民歌之乡”称号。
1、简介
表演形式
高邮民歌是高邮湖以及里下河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曲调优美淳朴,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高邮连续举办了23届“赛歌会”,目前已收集、整理出的高邮民歌接近500首。
2、历史及分布
高邮地处苏北里下河腹地,河湖通连、水网密布,世代在此生活的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创造出了以秀美著称的高邮民歌。高邮民歌词曲最早可上溯到古代“驱傩”表演时的仪式歌。隋唐两宋时期大量北方移民来到高邮,客观上促进了民歌交流。元末明初时期,高邮民歌逐渐成型。元明间诗人胡俨《盂城八景》第二首中有“只今一片蘼芜绿,时有渔歌闻扣船”的句子;明代诗人杨士奇《高邮》一诗中有“草舍津头市,菱歌柳外船”的描绘;明代诗人黄琼《采莲歌》中有“十里锦香看不尽,西风明月棹歌还”的形容。这些诗句中所说的“渔歌”、“菱歌”、“棹歌”,指的都是地地道道的高邮民歌。明代成化年间的举人张旭则在《高邮渔歌》中这样赞美高邮民歌:“琼花赏罢过盂城,欸乃歌声满钓汀。鸥鹭不惊波浪息,鱼龙将出水云腥。芰荷雨后腔尤润,杨柳风前调更清。”从元明至今,高邮民歌一直传唱不衰。清代至民国时期是高邮民歌发展的高峰。民国时期的高邮诗人韦柏森在《秦邮竹枝词》中写有这样的诗句:“十亩栽荷算插禾,玉亭来客动吟哦。哪如田父秧歌趣,齐唱家家隔垛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由于*对民间文艺的重视,高邮本土及省内一批专业文艺工作者走进乡间田头,致力于高邮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记录下了众多流传下来的号子、小调曲谱,并为宣传和推广高邮民歌做了大量的工作。高邮的优秀民歌手也开始走出高邮,用他们精湛的演唱技艺,将高邮民歌的影响扩大到全省及全国范围。1957年,王兰英、夏国珍、龙秀鸾三位高邮民歌手登上了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舞台,以小合唱形式演唱了《数鸭蛋》、《小小刘姐姐》、《做忙号子》等曲目,展示了高邮民歌的独特风采,让更多的人熟悉和喜爱上了高邮民歌。
3、内容特征
高邮民歌的体裁包括号子、小调、风俗歌谣、儿歌及宗教歌曲等类别,内容涉及劳动生产、爱情、风俗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如号子类里就有车水号子、渔号子、船工号子、搬运号子、挑担号子、夯号子、拉犁号子、薅草号子、抬草号子、鸭蛋号子等,各自体现了不同劳动场合的演唱功能;小调类中的歌曲则有《串十字》、《月凉西》、《二八佳人》、《攀花郎》、《姐姐花》、《剪剪花》、《麒麟调》、《叠断桥》、《花猫子》、《格当子》、《梨膏糖调》、《四季游春调》、《手扶栏杆调》、《小小刘姐姐》、《黄黄子》、《五句半》、《七字唱》、《倒扳桨》、《打工调》、《高邮西北乡》等,表现了不同时期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和丰富的思想感情。高邮民歌的演唱既有“一领众和”、“对歌”的形式,也有间插“对白”、“间白”(如《数鸭蛋》中的“呱呱”和“咦啧啧来”)的问答形式;唱词多口语化,句式以七字四句、七字二三句居多,常用比兴、对照手法;演唱中衬腔(如“咿呀咳子哟啊哟”)、衬词(如“多年哪不打海棠哎啦子鼓来”)运用较多;方言咬字颇具特色,如去(kei)、哥哥(gai)、好虐(nia)、环(kuan)、肥月耷(děa)等,地域色彩非常明显。加上多仄声字,尤显质朴本色。《数鸭蛋》、《高邮西北乡》、《送夫参军》、《做忙号子》、《小小刘姐姐》、《黄黄子》、《望郎》、《秧歌声声》等,都是一些影响较大、深受群众喜爱的代表性歌曲。
4、代表性人物
高邮民歌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现在能够知道的传承关系可向前推到五代。主要的代表性人物:第一代为张王氏(1874年生)、武秀英(1890年生)、朱巧云(1895年生)等;第二代为王兰英(1937年生)、龙秀鸾(1937年生)、夏国珍(1936年生)等;第三代为曹德怀(1944年生)、贾晓贤(1958年生)、许厚祯(1943年生)、强怀(1956年生)等;第四代为谈红梅(1960年生)、王慧群(1960年生)、高凤兰(1961年生)等;第五代为杨旭娟(1975年生)、朱祥(1969年生)、周亚玲(1963年生)等。其中夏国珍于1958年被调入江苏省歌舞团,后又入*歌剧舞剧院进修。现在已由一名优秀民歌手成长为专业音乐工作者。高邮民歌当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王兰英。
5、艺术价值
高邮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淮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种类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以自己独有的艺术方式,反映当地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示出了里下河地区浓厚的乡土气息及民俗风情。高邮民歌的流传和存在,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农耕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活力的部分,并且也是现今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借鉴源泉之一。
6、保护情况
近年来,扬州市和高邮市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对高邮民歌的保护工作,建立了专门的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投入相当数量的保护经费,主要用于组建高邮城区、八桥镇、周巷镇等地民歌队,及开展排练、演出活动,每年定期举办一次以民歌为主的文艺节目汇演,并将收集整理的数百首歌曲汇编成《高邮民歌集》。此外,还制定了科学的保护计划,一是对高邮民歌流传下来的曲谱、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整理建档;二是扩大高邮民歌队伍的组建范围,争取每个乡镇都建立起一支民歌队;三是在中小学校进行高邮民歌普及教育,同时在重点社区、企业、乡村开展民歌培训工作;四是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手段,使更多年轻人认识和了解高邮民歌的文化蕴涵和艺术价值,增强对于高邮民歌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