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炖肉
喇嘛肉的制作方法,是在瑞应寺居住的喇嘛们发明的。由于喇嘛上千,因此吃菜也只好用大锅炖、大盆盛、大碗装。天长日久,喇嘛肉在适应多人用菜的环境下,便逐渐产生了,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作法。多年来,它传至民间,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尤其在阜新蒙古族集居的地区,喇嘛肉已成了蒙族人家待客的一种骄傲。
中文名:喇嘛炖肉
主要食材:肉
分类:肉类
口味:美味
1、简介
喇嘛炖肉
喇嘛炖肉是阜新市“八大名菜”之一。
阜新市位于内蒙古的南方,阜新县是蒙古族自治县,是蒙汉杂居的城市。自元代任命藏传佛教花教祖师八思巴为国师,把藏传佛教定为国教。蒙古汗王邀请*活佛到仰华寺讲经。在活佛的说教下,蒙古废除了夫死妻殉、宰牲陪葬的弊习,受到蒙古民众的欢迎。蒙古由此从原始萨满教改信喇嘛教,广修喇嘛庙宇,选拔优秀青年出家当喇嘛,阜新一带逐渐成为东北藏传佛教中心,当时规模最大的喇嘛寺是海棠山普安寺和佛寺镇瑞应寺。
2、相关故事
喇嘛炖肉
1828年始,在来自*的四、五、六世活佛的持续主持下,海棠山摩崖石刻日益丰富,千姿百态。有“满山皆是佛”之称,海棠山被誉为藏传佛教摩崖造像的艺术名山。瑞应寺,蒙古族人称“葛根苏木”,俗称喇嘛寺、佛寺。位于阜新市西南20多公里处的阜蒙县佛寺镇佛寺村。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规模。皇帝赐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瑞应寺”匾额。该寺历经三百年的建设,筑有大雄宝殿、九大臣祈愿殿、活佛宫、四大扎仓和外五庙,并建有万尊石佛环立于寺区的传经道。鼎盛时期,在方圆十余里的山谷中,遍布楼台殿阁,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喇嘛寺院,有六代活佛相传,实行了政教合一的管理*,当时喇嘛达八百多户,三千多名,相传“有名喇嘛三千六,无名喇嘛赛牛毛”。与普安寺并列为藏传佛教东方中心,民间素有“东藏”之称。
藏传佛教不禁婚嫁,可以吃荤。藏传佛教祖师“莲花生”大师东来传法时,藏王“赤松德赞”把王妃“移喜蹉嘉”送给“莲花生”大师作为佛母。并且分别成为佛教最高法门有九乘佛法之巅美称的“大圆满法”第十代、十一代祖师。藏传佛教认为肉香能通人七窍,不受外邪侵扰。因此在藏传佛教寺庙内都有护法神殿,殿内有护法金刚,均为男女双身像,金刚面目狰狞,佛母容面娇美,双腿盘于护法腰部。喇嘛炖肉是由瑞英寺传出,它以北方盛产的大白菜及猪肉为原料做成。白菜不易储存,当地人在白菜丰收时,用大缸把白菜码在缸内,洒上盐,用水没过白菜,一个月后,白菜咸而不酸,鲜香可口,可以长期储存。
3、制作方法
喇嘛炖肉食材
食材
主料:白菜1棵五花肉1块
调料:食盐适量姜适量小葱适量
做法
1.将腌渍后的中等颗咸白菜切成块状,将带皮的五花三层的猪肉切成方寸形,一同放入铁锅内
2.加以葱、姜、盐等佐料,用文火慢炖,经过两小时,方可食用
3.炖好了的喇嘛肉,表面一层滚动的油花,大块猪肉在菜中裸露,一种诱人解馋的情绪顿然而生。
菜品特色
是由喇嘛发明的一种食肉方法。它以北方盛产的大白菜及猪肉为原料做成。
口味特点是:肥肉不腻,瘦肉不柴,肥瘦相宜,满口溢香,兼红烧肉、川白肉、大炖肉滋味而有之。由于猪肉浸透白菜,白菜充满肉味,亦含有干白菜、白菜、酸白菜的混合味道。菜汤鲜美脍口,沁入心脾,尤其以特大号海碗盛之放在桌心,大家围坐,众目所视,大有杀大猪、吃大菜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