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开花不结果” :问题出在哪
(记者刘丽丽,赵建英,)“我以前有十几篇专利论文,但是没有一篇转化成产品。”3月14日,武汉瑞科光纤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闫大鹏对其科研成果“零转化”的过去深表感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一定做生意。做生意的人不懂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市场联系在一起,失败更多,成功更少。”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报告,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然而,这些专利中有多少创造了经济利益?众所周知,在知识产权领域,专利权的有效期限代表了专利权所创造的经济利益和市场价值。2017年,只有4.6%的中国有效发明专利持续10年以上,而22.8%的外国专利持续10年以上。
一方面,专利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科学研究“只开花不结果”。有什么问题吗?
“销售的结果决不能。然而,研究人员正在跟进这个项目。一是该单位的态度不确定。另一个是很难决定如何分配收入。”闫大鹏代表表示,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在市场检验下不断修正。然而,从实验室到装配线的道路上仍然有许多障碍。
科技成果只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往往很难有准确的估价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易表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往往缺乏参考价格标准,这也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风险。许多业绩持有者无法承受定价风险,往往采取最保守的行动,“宁愿不转换,也不廉价出售”。
易委员告诉记者,评价管理规定的弊端也将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据了解,科技成果转化现在必须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委员易强剑的一项成果是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来办理评估和备案手续。除了向评估人员支付高额费用外,还必须提供各种评估材料。
鉴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委员会一些成员认为,根本问题是一些科技成果不够实用。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研究员叶说:“什么样的结果容易被市场接受?当然,它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用户的喜爱。”
“许多项目在成立时并不了解市场需求,应用方向也不突出。”蓝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群飞委员直言,有些研究偏重理论研究和论文,轻视实际成果的转化。
联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代表表示,建议鼓励企业率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结果好吗?它值多少钱?企业最清楚。企业更容易提问,科研机构更容易回答问题,从而实现“订单式”成果的转化。”
相关主题:2018年两会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