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
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浙江上虞人,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多项学术大奖。著作有《物质结构》、《稀土的溶剂萃取》等。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20年11月07日
逝世日期:2015年4月28日
所学专业:物理化学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
1、主要职务
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徐光宪夫人高小霞,亦是化学家。
2、主要经历
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上虞市。
徐光宪
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
1946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7年赴美留学。
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
20世纪50年代,徐光宪发表论文《旋光理论中的邻近作用》,揭示了化学键四极矩对分子旋光性的主导作用;50年代,他改进仪器设备,把极谱法的测量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在国际上较早测定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与一些阴离子的配位平衡常数。根据弱配位平衡与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可以简便地描述溶液中弱配位平衡过程。1957年,徐光宪被调往技术物理系工作,开展核燃料萃取化学的研究,1962年提出了被国内普遍采纳的萃取体系分类法。
从70年代末开始,徐光宪主持开展了对稀土量子化学和稀土化合物结构规律性的研究。1982年,徐光宪通过总结实验资料和分析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提出原子价的新定义及其量子化学定义,圆满解决了Pauling、Mayer等人定义中存在的问题。徐光宪非常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1986年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1991年,在他的努力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徐光宪热心教育事业,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兼任多项学术职务,为培养科技人才倾注了心血。至今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和10本教科书及专著,由于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徐光宪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北京大学首届自然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评选结果2009年1月9日揭晓。两位科学家获得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位获奖者是被称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另外一位获奖者是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
2015年4月28日,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去世。
3、学术贡献
徐光宪的研究横跨物理化学、核燃料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化学等领域。
徐光宪
他在我国较早开设物质结构和量子化学课程。1954年受教育部委托,他和卢嘉锡、唐敖庆、吴征铠一起在北京举办物质结构暑期进修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物质结构课的师资。上世纪50年代末,他从事核燃料萃取化学研究,提出萃取机理的分类法,准确测定大量溶液化合物的稳定常数和两相萃取平衡常数,为国际手册收录。
1976年他提出串级萃取理论,并在全国推广,把我国稀土萃取分离工艺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量子化学领域中,他对化学键理论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原子价的新概念、nxcπ结构规则和分子片的周期律。同系线性规律的量子化学基础和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特征研究,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徐光宪著述颇丰,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科书8种。他所编著的《物质结构》一书1988年被评为国家教委优秀教材特等奖。2005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4、主要成就
徐光宪热心教育事业,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兼任多项学术职务,为培养科技人才倾注了心血。至今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和10本教科书及专著,由于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徐光宪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北京大学首届自然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被称为“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
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奖,2006年获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2009年1月9日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精彩语录
“如果把科学家分为几类,有举重若轻的,有举轻若重的,那么我都不是,我属于‘举重若重’的一类人。”
“上课比天大,科研比天大。”
“国人不必为没有诺贝尔奖自卑。”
“我们要解开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要有超越西方的信心和勇气。”
“2060年应该与美国平分秋色。”
6、相关著作
书籍方面
《物质结构讲义》(徐光宪编)(一九五四年暑期综合大学教学研究座谈会1954)
徐光宪
《物质结构》(徐光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物质结构》(徐光宪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物质结构简明教程》(徐光宪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
《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徐光宪著/黎乐民著/王德民著)(科学出版社1980)
《萃取化学原理》(徐光宪,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NewFrontiersinRareEarthScienceandApplications》(徐光宪,著)(科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1月)
《物质结构》(徐光宪编/王祥云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稀土的溶剂萃取》(徐光宪著)(科学出版社1987)
《物质结构》(徐光宪/王祥云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徐光宪教授学术论文选集》(徐光宪著)(北京大学化学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1990)
《徐光宪论文选集》(徐光宪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北京大学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学年科学讨论会,化学分会论文》(徐光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稀土》(徐光宪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神奇之土:稀土科学基础研究》(徐光宪,主编/倪嘉缵,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徐光宪文集》(徐光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论文方面
《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1951年)
《超越化学前沿的探索—与信息科学交叉的新园地》(2005年5月)
7、相关评价
桃李满天下,师德传四方。——季羡林
徐光宪教授已在我国化学界辛勤耕耘了50多年,为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学习他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以及严格要求自己,宽以待人的崇高品格,并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陈佳洱
几十年来,先生为适应国家需要,四次变更科研方向,每次都能看准前沿,迅速取得累累硕果,一方面是由于他有为祖国科研事业作出贡献的强大精神驱动力,另一方面也由于他具有广博深厚的学科基础。——黎乐民
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先生则已经达到了后者的境界。——严纯华
上一篇:顾行发
下一篇: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