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科学报:西部高校拿什么留住人才

科普小知识2021-12-21 11:03:47
...

中国科学报:西部高校拿什么留住人才

西方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不发达和待遇差是导致非常严重的人才流失的因素之一。为了真正留住人才,高校需要培养自己的内部技能,从制度和环境上为这些人才提供稳定的保障。

■我们的记者陈彬

“在过去的10年里,兰州大学失去了高水平的人才,完全有可能建立另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这是几年前一所西方大学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一次全国两会上提出的投诉。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谈论西方大学的人才流失。

原因是这句话生动地展示了西方大学对人才流失的无助和焦虑。然而,2014年初,教育部发布的一份通知可能会缓解这些大学的焦虑。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禁止东部高校招收长江学者进入中西部高校。

然而,争论也由此而起。当人们谈论行政命令是否会限制人才的正常流动,简单的禁令是否会“治标不治本”,另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依靠什么来留住西方的人才?

“适时”禁令?

无论人们如何解读和评论教育部的这一意见,事实都不容忽视——西方大学人才流失现象一直存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大学出现了大量人才流失的现象。”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学院院长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导致东西部经济差距拉大,导致西部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

据一家媒体披露的数据,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前5年,西部地区人才外流是流入的两倍多,尤其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外流。据估计,仅从青海省转移或自动离开青海的科技人员就有5万多人。*还向内地输送了2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

严认为,西方大学的人才流失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达到了一个“高潮”。此后,东部地区对西部普通人才的需求逐渐放缓,取而代之的是海外人才市场和高端人才市场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大学的压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给西方大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今,随着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迅速扩张,东部高校人才的“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他们不再关注西方大学的普通教师和科技人员,但以长江学者为代表的高端人才仍然是东方大学“吸引援助”的重点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部对长江学者的禁令是非常恰当的。”阎月琴说道。

一些学者同意这一观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许多关于这一措施的争议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意见的含义。“教育部的意见是不禁止中西部地区的人才交流。它只针对长江学者,为西部地区的大学提供一些保护。大西部地区有多少长江学者?为西方保留这些宝贵的人才有什么错?”

保护还是“挖坑”

一些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那些强烈保留长江的学者“不合适”。

该意见公布后不久,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声音,即对于西方大学的长期人才战略来说,该意见不会起到保护作用,而是会挖一个大“坑”。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即使有高端人才想利用西方大学作为未来‘东进’的跳板,他们终究还是会在西方‘忍耐’几年。但是,政策颁布后,谁敢踏进这些学校的大门,那些知道一旦进入西方就逃不掉的高端人才?”在网上,一位老师留下了这样一条信息。

严月琴坦言,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虽然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及时的,但行政命令制约人才的方式确实存在争议。这也是该政策最有争议的一点。

事实上,我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明确指出,对中西部地区高校聘请的长江学者应实行优惠政策。教育部的“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优先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组建的团队聘用长江学者。然而,这里的“倾斜”和“支持”主要体现在政策激励而不是执法上。

“不能说禁止人才流动对西方大学没有好处,但为了真正留住人才,大学需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内部技能,并在制度和环境层面为这些人才提供稳定的保护。很难说单靠一项禁令能有多有效。”在采访中,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孙表示,在这个问题上,以前的鼓励政策和“软”宣传比强制限制政策更容易接受。“关键是要想办法弥合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只要差距较小,你在哪里工作有关系吗?”

那么,中西部地区大学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呢?

经济第一还是环境第一

洪(化名)是西方一所大学的院长。同时,他也是东部一所知名大学的教学团队成员。东西方大学之间的长期旅行使他对两所大学之间的差异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高端人才来说,最重要的其实是小环境的利弊。换句话说,它的位置是否能为他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科研环境和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洪说,西方大学在这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足。

应该说,洪的观点代表了许多人的意见。

前不久,苏州大学的相关人员就西南交通大学的人才政策做了报告。孙听了报告后,感慨地说:“东西方的大学对人才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但是除此之外,东方大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这方面,西方学院和大学经常处于“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的状态。他们希望改善高端人才的工作环境,但不知道从哪里着手。”

一些人将高端人才的流失归因于缺乏制度保障,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将其归因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涂永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直言不讳地表示,西部大学所在地区经济不发达、待遇差,是导致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的因素之一。

"我们需要注意一个细节。"在采访中,严说,目前在西部高校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和研究人员是在西部长大的。他们选择留在西方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怀念。如果这些人最终选择离开,他们相信经济原因是一个重要因素。

对此,杜永强认为,要解决人才待遇问题,国家最好采取差别工资制度。西部地区越困难,就应该得到越多的投入和支持。教师也应该得到更高的工资。然而,目前的情况恰恰相反。条件越艰苦,他们得到的支持就越少。这样的激励机制很难留住人才。

杜永强的提议赢得了很多人的赞同,但经济因素是否是阻止高端人才留在西方的主要原因仍有争议。一项调查显示,尽管西方大学的经济实力有限,但高端人才的物质待遇与东方大学相差无几。然而,有限的经济实力不可避免地会关注一件事而失去另一件事。结果,不仅人才得不到保留,而且学校的管理规则也遭到破坏,造成不同群体之间的心理失衡。最终,输入的人才并没有稳定下来,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

“应该说,环境问题和治疗问题存在于西方高校。对于普通高校的教师和科技人员来说,经济因素可能是他们关注的关键因素。然而,高端人才需要考虑的经济因素相对较少。他们更重视小环境的优点和缺点,并关心他们是否能轻松地开展自己的业务。大学需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洪小光说:

长江学者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采访中,严月琴坦言,除了中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的差距之外,目前国内高校人才评价的偏差也导致了西部高校优秀人才的流失。

“我们有些人过于强调所谓的顶尖人才在高等院校发展中的作用。在大学的评估标准中,过分强调顶尖人才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表达。”严月琴表示,顶尖人才在高校中固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支撑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驱动力是最“受欢迎”的普通教师。过度依赖顶尖人才很容易导致学校发展不平衡。

关于人才交流,严说,东西方大学普遍的功利主义人才观,导致顶尖人才成为各学校的“热点”。在“硬实力”的竞争中,拥有优秀软硬件的东方大学无疑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西方高校过于重视拔尖人才,往往导致科研和学术资源过于集中,导致大多数教师和研究人员缺乏足够的课题和良好的科研条件。

“当教师感到科学研究无望时,他们更容易将注意力转向寻找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这无疑在东部地区更容易找到。因此,这造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即在不正确的人才观趋势下,东方大学对顶尖人才和普通教师更有吸引力。”阎月琴说道。

对此,孙坦言,在高校科研工作中,除了探索最先进的科研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地生根”,寻求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在这种情况下,高级别的‘外国和尚’是否真的比本地研究人员更有竞争力,这是值得考虑的。”孙说,科学研究毕竟不是闭门造车,还需要了解周围的社会环境、制度因素甚至当地的条件和习俗。在这些领域,当地的研究人员无疑有更多的优势。

“东方高校需要全方位地看待这个问题,在引进人才时要谨慎。这不仅是对学校发展的责任,也是对人才的尊重。”孙对说: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4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