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在琥珀中发现大型古鸟类
鸟类恢复图
2月10日,一组中外科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在缅甸白垩纪发现了一只比以往标本更大的反鸟翅膀,这对学者了解白垩纪反鸟的形状和翅膀上羽毛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利达、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教授赖安·麦克凯勒和美国古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邹景梅领导。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古生物学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这次发现的琥珀化石来自缅甸北部克钦邦的湖广谷。湖广河谷位于缅甸最北部,钦敦河上游。它由罗达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组成。山很高,森林很茂密。河流纵横交错,雨季洪水泛滥。缅甸是“恶魔居住的地方”当地人把这片绵延数百英里的无人区称为“野人山”。地质学家已经确定了矿区的火山灰,发现琥珀形成于约9900万年前,属于晚白垩世的早期。因此,它被认为是人类了解真实白垩纪世界的唯一窗口。
鸟类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脊椎动物之一,大约有10,500种。在近1.5亿年漫长的进化历史中,经历了白垩纪和新生代两次辐射进化,其中白垩纪是鸟类进化的重要阶段,记录了鸟类是如何从恐龙进化而来的。虎狼谷有丰富的鸟类琥珀内含物,有助于了解鸟类的进化。
这位学者披露的标本保存在北京吕明琥珀展览馆。琥珀收藏家吕明先生和他的朋友于2012年从缅甸北部矿区收集,然后提供给兴利达团队进行研究。该标本长5.3厘米,重79.4克。它保存了少量古代鸟类右翼的手骨。可辨认骨骼的总长度不超过1厘米,包括铰接指骨和可能的掌骨。其中,保留的指甲,即远端指骨或第三指节,长2 mm,相关的指节或第二指节长4.7 mm,不完整的掌骨或第一指节长1.2 mm。趾骨2比手指甲长,手指甲很弯曲。根据羽毛和骨头的相对位置,科学家推断保存下来的指骨最有可能属于大手指,不能排除属于小手指,但不会是小手指。根据保存骨的比例特征,标本可暂时归为抗鸟类。反鸟是一种嘴里有残牙的鸟,在白垩纪非常繁荣。因为肩胛骨和喙骨之间的联系与现代鸟类相反,所以被称为反鸟,在白垩纪末期随着恐龙灭绝。目前,缅甸北部琥珀动物群中的古代鸟类都是反鸟的。
同时,翅膀上的皮肤和羽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保存,这有助于学者们恢复白垩纪反鸟翅膀上羽毛的形状和颜色。标本中的羽毛保持了原来的颜色,主要是深棕色。初级被毛的颜色明显比初级飞羽的颜色深,而且比以前的标本有更明显的浅色水平和垂直条纹。其中,初级覆盖羽的末端有一排光斑,飞行羽的中部有一个较宽的光斑,末端有不对称的光斑分布在断片上。
这个标本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巨大体积。最重要的证据是巨大的羽毛。最长的羽毛长达37毫米,是学者们发现的最长缅甸羽毛(约24.5毫米)的1.5倍。根据羽毛与身体的比例,可以粗略地估计出标本所代表的鸟个体的长度从头骨的后边缘到耻骨的后边缘大约为10厘米。学者们对这个大个体有两种解释:首先,这个标本代表了一个比以前在缅甸北部发现的所有琥珀反鸟更成熟的个体;或者,标本来自一个更大的反鸟类物种。不管怎样,它扩大了学者们对缅甸琥珀鸟生物区系规模的理解。
总的来说,该标本在大小和羽毛颜色上与缅甸北部的其他琥珀抗鸟标本有很大不同,这可能代表更成熟的个体或新物种。新的化石记录提高了缅甸白垩纪琥珀脊椎动物群的多样性,帮助学者们更全面地恢复缅甸白垩纪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它丰富了反鸟群体的生物学特征,吐出了群体羽毛的颜色和样式,从而理解了不同羽毛所代表的功能。
据悉,该课题的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支持。
下一篇:美国越来越多大型水坝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