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填报志愿:“热”专业,“冷”思考

科普小知识2022-10-21 16:12:13
...

几天前,2016年高考的结果刚刚公布。当一些人高兴而另一些人悲伤的时候,选择一个专业来填补志愿者的问题就摆在了考生和家长面前。如何确定高校的专业,什么因素影响专业的冷热,如何平衡专业的供需?这成了他们关心的问题。

专业设置是如何确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1987年第一次修订时,有1300多种专业。经过几轮合并和废除,当覆盖面最广时,专科数量下降到249个。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的相似性以及专业目录外的问题,专业目录再次扩大。在最近2012年的大规模调整中,确定了12个学科、92个专业和506个专业。

“其实,专业和学科还是不同的。学科是科学研究的概念,而专业是培养人的知识结构,这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和教育观念有关。在计划经济时代,“螺旋”思维导致越来越多的专业化。改革开放后,人们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强调通识教育。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是从单一的强调发展科学技术到考虑工业和贸易的需要。”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中主任马陆亭说。

据了解,目前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分为基础专业和特殊专业。基础专业是学科基础相对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分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专业是近年来根据不同大学的特点或为满足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专业。基础专业每五年调整一次,特殊专业每年动态调整一次。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撤销,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提前部署。

教育部有关官员表示,教育部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导是宏观导向的,发展方向是支持高等学校专业的自主性。但是,教育部也将限制盲目开设热门专业、盲目寻求一整套学科、放弃有优势的“冷门专业”等现象。

冷热背后的时间因素

由于社会需求、行政控制和考生的预判,专业冷热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之初,经济还没有分化。诗歌、文学和意识形态讨论已经成为一代年轻人的追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涉及外贸和商务的外语和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最热门的专业。自21世纪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已经崛起,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经历了风风雨雨,再次复苏。在过去的十年里,经济和金融行业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顶尖人才加入其中。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在过去的20年里,根深蒂固的大众选择中的“经济决定论”也受到了动摇。更多的孩子追随自己的兴趣,选择文学和历史等“钱景的荒凉”专业。

专业的加热和冷却取决于行业的需求。“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相关专业也经历了一场预测趋势的大火灾。虽然该专业符合人类健康的前景和科技发展的方向,但由于相关产业发展不足,就业能力有限,一阵风过后,该专业很快由热转冷。

就业是否体面也是求职者和父母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地质和采矿专业以及土木工程专业虽然收入不错,但通常不在首选之列。厦门大学的张亚群教授说:“城市和农村、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很大,与这些专业相对应的工作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如果你想吸引更多的人才,你还需要支持政策来提高生活质量。当然,最根本的是依靠发展。”

作为每年的社会热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理科高考状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也是职业冷漠的标志。近年来,这些杰出人士大多已在金融和经济领域注册。这不仅是时代的趋势,也是由体面和高薪的就业前景决定的。马陆亭认为,顶尖学者和人才追求“热蛋糕”是一个很大的错误。“社会上任何顶尖人才都不会担心就业。如果他们把自己局限在狭窄的领域,他们就浪费了自己的才能。我建议它们向复合方向发展。”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表示:“对于流行和不得人心的言论,我认为我们必须清楚,这始终是一个‘江东30年,江西30年’的现象。大约10年后会有起有落,这是很正常的,热和冷是不断变化的。你能走多远并不取决于你在哪个行业,而是取决于你工作有多努力。”

主修加副修来调整专业需求

北京一所大学的大二学生王辉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对转专业有严格的要求,只有前5%的学生可以参加转专业考试。“变热为冷很容易,变冷为热很难。想转专业的人通常是不合格的。最好一步选择他们的专业。”

面对供需矛盾,马陆亭认为英美大学的主要和次要方法可以借鉴。「除主修课程外,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就业需要选择不同的副修课程。学科教师只负责自己的专业,即提供课程,而现有的专业可以由学校通过专业、选修课程和模块进行调整,从而为学生根据市场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学分和课程比例提供了保障。”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所所长秦春华表示,过于狭隘的专业思维不符合高端人才的培养规则,应该继续推进大规模招生。通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是世界高等教育的总趋势。马陆亭主张不同的大学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培养路径:“重视专业和能力是有道理的。所有的学校都不利于宽口径或窄口径的整体就业。理想的状态是不同的大学找到不同的培训方向。是重视理论还是重视实践,复合还是专业化取决于大学的自主选择。”

(记者刘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