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民院士”

科普小知识2022-10-22 08:44:03
...

澜沧江边是蒿枝和蒿坝、马铃薯花、37朵花、数以千计的科技花和拉祜族山寨的吉祥花12月30日上午,欢快的拉祜族民歌在人民大会堂响起。这是“时代模范”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的现场。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大塘子村村民李楠奴代表拉祜族人民,用歌声向朱有勇表示感谢。

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被亲切地称为“农民院士”。从2015年至今,以朱有勇为首的院士和专家团队坚持撰写关于农村土地和扶贫主战场的科研论文。拉祜族是一个“直通民族”,它通过发展冬种土豆和林下有机三七等特殊产业,改变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状况。12月2日,**宣传部授予朱有勇“时代模范”称号。

“作为农民的院士,为农民做点事,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我的第一想法。作为党员,如果党有号召,我们就必须行动。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地球上写论文是我的职责。作为驻村科技扶贫的代表,我心里非常清楚,科技扶贫不仅是我自己的努力,现在取得的成果也是数百名院士和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朱有勇简单而谦虚的话语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朱有勇说,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巨大的,科技工作者在克服贫困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他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消除贫困已经到了决战的冲刺阶段。我们应该利用科学技术积极贡献我们的力量来赢得反贫困的斗争。

在汇报会上,汇报小组的四名成员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述了朱有勇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成为科学家的学生。"到目前为止,李楠奴回忆说,她在7月份怀孕了,作为当时唯一的女村民,当她被朱有勇主持的三七林下培训班录取时,仍然非常激动。她动情地说:当雨下得很大时,朱有勇仍然冲到森林里的教室,擦去所有的雨水,开始耐心地解释。朱有勇经常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就会变成金子”,流行的“誓言”让他们激动不已。为了让村民接受新技术,朱有勇挨家挨户地做这项工作。......

在朱有勇等学者和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李楠奴种植的林下三七今年有了可喜的增长,收入达到6万元。“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李南努高兴地说道。

黄惠川,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朱有勇学生。12年前,当朱有勇参观中国农业大学“大师论坛”时,他深深地感动了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黄惠川,他说:“我是农民的老师,不能坐着说话”。他讲述了一个导师的故事,这位导师坐了十多年的板凳,最终开创了一种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创新方法。跟随导师,他在偏远的拉祜族村庄扎根了4年,日夜与村民一起吃饭、生活和工作。

“朱老师常说,要取得科研成果,就要戒急功近利,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把个人理想同*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的科学研究不仅在实验室,而且在各个领域。纸不能只写在纸上,也不能写在地球上。”黄汇川说道。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元欣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了朱有勇的事迹。他说,面对澜沧县16.67万贫困人口,贫困率高达41%,年仅60岁的朱有勇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一次特别会议上自告奋勇:“我年轻,我一定要做!”后来,朱有勇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郝智巴“插了一根杆子”,建起了自己的住宅和院士工作站。他租了自己的土地种植土豆,向村民们展示。

偏远山村也有院士工作站,充分体现了朱院士扶贫的决心刘元欣满怀感激和敬意地说,朱有勇把他潜心研究了十多年的世界上第一个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技术带到了贫困的村庄,并坚持免费提供给当地农民和企业。“到今年年底,澜沧县净减贫人口达到7822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1%,将提前实现全县减贫脱帽目标。”

此外,云南广播电视全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华阳根据他对朱有勇的多次采访,讲述了这位“农民院士”的感人故事。

研讨会由**宣传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和云南省委联合举办。7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包括组织者的有关负责同志、一些*和国家机关的党员*代表、科技工作者代表、高校师生代表、首都各界人士代表、云南省澜沧县村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