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开启基础研究新时代
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基础研究也正在经历从*探索到*探索和需求导向的转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员会”)主任杨伟院士表示。
作为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现任基金委“负责人”,杨威对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1月初,当他去美国接受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华纳·科伊特奖时,他就中国基础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了专题报告。
事实上,他曾多次强调中国近年来基础研究的成就:2008年中国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在世界排名第十位,2013年上升至第五位,2017年跃升至第二位;到2016年底,中国的高影响力研究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世界学术产出总量的份额。
然而,与此同时,从国内的角度来看,基础研究在技术和工业中的主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证明。“在国际上,我们的基础科学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已经逐渐开始显现,但数量仍然很少。例如,很少有材料或化学反应是以中文命名的,达到命名水平的成就也不多。”杨威说道。
相应地,国际国内形势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重点是国防和经济发展。当时的发展水平不够高,对科技支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当时的基础研究主要是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索。”杨威说:“现在,如果中国想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它只能依靠基础研究来推动创新。基础研究的源功能突出。”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中国在国际科学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已经从2009年的第一个邻居圈上升到2014年的第二个中心位置。中国已经成为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热点。杨威认为,中国的国际科学合作已经从被动的被动合作转变为期待的主动合作模式。
因此,面对新形势,科学基金会将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继续完善经费结构,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
正如第19次报告所强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进一步加强以重大科学突破为目标的跨学科整合,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杨伟表示,最近的基金委员会会议讨论了许多更好地资助跨学科的方法,包括探索跨学科研究项目的评估机制、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估机制以及跨学科研究人才的培训机制。
与此同时,科学基金会在鼓励科学家怀着好奇心开展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的同时,将引导科学家密切关注国家战略实施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由科学基金资助的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约为37%,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杨威说道。
基础研究的核心是人才队伍。在这方面,科学基金会将进一步完善贯穿所有成长阶段的人才和团队培训机制的整体谱系突破。“我们应该清理相关的人才项目,避免资金重复,尽快消除‘人才重叠’和‘人才项目与个人待遇过度挂钩’等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杨威表示:“此外,我们要加强对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实质性支持,进一步创新资助机制。”。"
(北京,12月18日,《科技日报》)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陈赛娟院士:重视国内科技期刊建设
下一篇:杨卫:进入新时代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