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
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始建于1975年,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中文名称:防灾科技学院
创办时间:1975年
所属地区:河北廊坊
类型:工科
属性:部属高等院校
主管部门:中国地震局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代码:11775
1、历史沿革
防灾科技学院
1975年-国家组建“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
1983年-学校迁至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震学校”。1985年-国家批准组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
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
2011年-被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被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2013年-开始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2、学校概况
防灾科技学院
硬件设施
学院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现代化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室内体育馆、游泳馆、高标准运动场等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6亿余元(生均1.6万元);图书馆实体馆藏23万种,71万册,电子图书65万种,中外文期刊1800余种、报纸100余种,电子期刊等各类数据库28个,建有现代化图书信息系统,建立了完备的文献保障体系。校园网络系统全面覆盖,能够有力保障教育教学和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学院建有地震科学、工程地震、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等多个实验中心,有各类实验室86个,拥有国内高校最先进、最齐全的地震监测类仪器;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82个(含*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
专业分类
学院服务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内涵发展;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有防灾减灾核心类专业: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等;防灾减灾支撑类专业:测绘工程、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等;防灾减灾拓展类专业: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广告学等。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学院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加快建设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目前,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05%,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38%,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6.38%,具有行业和工程背景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2.17%。学院拥有一批包括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地震局“优秀人才百人计划”人选、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师等在内的专家和教授。同时,学院作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培训基地,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引进了包括汶川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到校任教,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
3、办学宗旨
防灾科技学院
防灾科技学院坚持“人本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思路,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现代办学体系,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4、杰出人才
防灾科技学院
享受*特殊津贴专家:薄景山、郭迅、万永革
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省部级劳模):孟晓春
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迟宝明
中国地震局“优秀人才百人计划”:薄景山、万永革、沈军、兰从欣、郭迅
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薄景山
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刘春平
省级优秀教师:迟宝明、石峰、孟晓春、丰继林、郭子辉、赵宜宾、贺秀玲
博士生导师:薄景山、刘春平、迟宝明、郭迅、袁一凡、万永革、高尔根、沈军
5、录取规则
防灾科技学院
一、严格执行教育部及有关省(市、区)制定的招生政策和规定,公平竞争、公正选拔、择优录取。
二、学院不设置志愿分数级差,即按志愿优先原则,依次录取对进档考生不设置专业分数级差,按专业志愿优先方式录取,第一专业志愿额满,按第二专业志愿录取,依次类推。平行志愿投档考生按分数优先原则录取(学院在江苏省招生按先分数后等级原则录取)。
三、对所有专业志愿均不能满足但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学院根据具体情况调剂专业;对无法满足所报专业志愿,又不服从调剂的,作退档处理。进档考生,在录取期间,若无正当理由,不得无故要求退档。
四、对总分相同且填报专业相同的进档考生在分配专业时,理科按数学、理科综合、英语、语文;文科按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排序优先安排单科高分考生专业。
五、关于考生加分或降分投档的相关事宜,按照教育部及各省(市、区)相应政策执行。
六、考生身体健康标准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进校后复检。
七、地球物理学、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专业因工作环境要求,建议女生慎重填报,其余各专业男女比例不作限制。
八、学院以英语为第一外语安排教学,英语专业限招英语考生,其它专业非英语考生慎重填报。
九、学院招生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如遇网络传输等其它因素造成的招生遗留问题,学院和有关省(市、区)招生主管部门协商解决,录取结果由各省(市、区)统一公布。
十、学生在校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达到毕业标准,颁发防灾科技学院学历证书,本科生达到学位授予标准,同时颁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学士学位证书。
6、教学成果
防灾科技学院
学院有一支朝气蓬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多项高水平应用研发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院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服务防震减灾事业,在汶川、玉树、芦山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发生时,学院教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应急救援与科学考察工作,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应有贡献,已经成为能够解决防震减灾科学问题、承担防震减灾任务的重要力量。学院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形成了地震前兆背景场、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城市震害预测、地震地质灾害、地震观测信息处理、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等8个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震减灾科研体系,开展了相应的行业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公共效益,为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一定研究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大学生在全国、省、市及地震系统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各类奖项百余个;近两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达到108项。本科生就业率保持良好,考研率保持较高水平。学院作为我国防震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近4万名毕业生,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担当、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多人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地震系统70%的地震监测一线人员,80%的地震台(站)长毕业于学院,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在我国防震减灾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校园文化
防灾科技学院校徽
校训:崇德博智,扶危定倾
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
校风:仁爱、严谨、俭朴、担当
8、发展目标
防灾科技学院
学院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把学院建设成我国防灾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