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知识

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如何做?

科普小知识 2023-11-27 13:00:09
...

3月3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等5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加强基础研究从0到1的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旨在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在提供和引导科技创新源泉、解决我国基础研究“0到1”原创成果缺乏的问题中的作用。

“计划”在哪里?给科研人员带来了什么新思想?《中国科学新闻》采访了一些科学研究人员,听他们说了些什么。

新评估:如何评估人员和项目?

关于如何评价人和项目的新想法和表达是科学研究人员最关心的问题。

关于对人的评价,该计划指出,应进行代表性评价,以便论文能够回到学术研究,并避免只写论文、只写职称、只写学历和只颁发奖项的倾向。这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如何平衡和打破关系后,最近明确打破“只有论文”和“科学情报第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说:“论文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正确看待论文的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因为科技创新者是主体;二是遵循基础科学的发展规律。最重要的是做好评估和资源配置,做好人才、项目和研究机构的分类评估。”

他还强调,新的评价体系也对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些人想获得别人的认可,争取资源和荣誉,夸大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而相关的同行由于他们的偏袒不愿指出。如果科学家不能说实话,坚持实事求是,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从0到1”还应考虑现实,避免夸大项目和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

《规划》在项目评估中指出,要改革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形成机制,从指导编写、有效竞争、公开性、项目评估机制、评估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的形成和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系常务副主任陈勇军说:“坚持科学价值判断,对于选择原创基础研究项目至关重要。”

2019年,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化学科学部试行了“基于学术团体间相互信任的交流审查”。具体做法是改变以往教师选择评价专家的方式,邀请相关领域的三位资深专家参与评选信评,为探索基金沟通评价的新机遇做出有益的尝试。

陈勇军表示,预计到2020年,这项新措施将在化学科学部重大研究项目和国家重大研究仪器开发项目(免费应用)等交叉项目中实施。

为了建立科学的原创项目评审机制,化学科学部还计划在2020年的函审中,建立评审专家之间、申请人与评审专家之间充分讨论和辩论的环节,为原创项目的筛选和选择提供公平、*的制度保障。

新项目:如何强化原有定位并落地?

该计划提出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的原有定位,重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原有定位。“稳定的支持”和“原创项目”是未来这一方向真正落地的关键。

目前,基础研究基金竞争过于激烈,缺乏稳定的支持,这已被批评多年。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制约基础研究原创性的瓶颈。

过去几年发生的一件小事仍历历在目。当时,该研究所介绍了一位刚刚回国的年轻科学研究员。看到许多同事整天忙着写笔记本和做项目,他们忍不住问他,“我要申请多少个项目?”

蔡荣根被这个问题深深打动了:“在理论物理学中,我认为80%的资金应该是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但目前的资源配置是无法实现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大约50%的资金需要通过竞争性项目获得。作为董事,我只能组织和鼓励人们申请项目。”

因此,《规划》强调“加强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的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数学、物理等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这些基础学科应该得到稳定的支持蔡荣根强调。

中国一所“双一流”大学的一名教师表示,这项投资应该“把雪中的碳”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而不是“锦上添花”。例如,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区域项目的通过率在20%左右,大多数研究人员不得不继续写笔记本和举行项目来继续他们的研究他建议“只有通过提高通过率和关注更广泛的学者,才能达到颠覆性的结果。”

对于原创项目,该计划指出,应开辟单独的渠道,专家或项目负责人应签署建议,不应设置时间窗口接受申请,并应探索非常规评估和决策模式。

2019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原始勘探项目申请指南》,分为专家推荐型和指南型两种。对于专家推荐的原创项目,申请人可以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选择资助期限,提出资助要求;指南的指导范畴是“肿瘤研究新范式探索项目”。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研究员聂·广钧申请了这个项目。“目前,第一轮初步审查材料刚刚交上来。申请材料只需2000字,重点是原创的学术思想和要开展的研究思路。没有填写研究基础的要求,也没有对项目可行性的特殊要求。”聂广钧说。

目前,该项目尚未公布。

新关注:如何选择年轻科学家?

该计划更加重视年轻科学家,并提议为年轻科学家实施一个长期项目。它准备支持一批对长期科学研究感兴趣的30-40岁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候选人是由一线科学家推荐的。

对于“一线科学家”推荐的制度,研究者普遍关心的是如何在实施过程中确保公平和公正。

“专家很容易推荐大型研究小组,因为大型研究小组的专家有发言权,他们有能力从各个方面获得项目,并且不缺少项目。”上述“双一流”大学教师指出。对此,他建议相关部委的科研管理部门实施联合限制。

聂说:“老科学家会有更开放的心态,更愿意听取年轻科学家的想法,帮助他们规划和指导。这种互动过程可以促进科学界的基础研究。”

他还建议,对于年轻科学家的年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用“多少年才能获得博士学位”或“多少年才能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作为简单按年龄打分的补充。“考虑到不同学科人才的成长时间可能不同,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也可能不同。在鼓励年轻人稳定工作的同时,他们可以让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做得很好,而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