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勇:科研与教学“共生”

科普小知识2022-06-15 02:30:26
...

*勇

这是我们的记者黄鑫

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共生”是许多海洋低等生物的生存方式。亿万年来,海绵和共生微生物共同进化,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这是研究自然界共生关系和生物协同进化的一个很好的模型。它也是海洋药物开发的重要资源。

许多国家项目和项目的负责人,教育部百篇优秀论文的评审专家,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优秀资源共享课程的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教授*勇认为,看似独立的工作并不是相互封闭的。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育教学奖”的一等奖获得者,*勇致力于将自然“共生”理念应用于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探索“科学与教育共生、交叉渗透”的教学模式。

坚持平台,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和精品课程。

2002年,针对海绵全功能的国际热点,*勇在中国较早开展了海绵共生微生物的研究。迄今为止,*勇团队已经研究了南海和东海40多种海绵共生微生物的多样性、功能基因、代谢产物和分子生态学。建立了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环境基因组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化学相结合的海洋共生微生物研究平台和技术体系,成为世界海绵共生微生物研究的核心实验室之一。

事实上,早在2001年,*勇就结合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生物工程技术的最新技术热点,开始在国内高校开设“细胞工程”本科课程。当时中国只有一本科普书《细胞工程》,国内大学没有细胞工程课程的教材。经过两年的教学,他决定写一本适合国内大学的细胞工程教科书。

2003年3月,持续的高强度工作和夜雨中骑车回家导致*勇感冒并感染病毒性面瘫。然而,为了不耽误教材编写的进度,两天后在同事的提醒下,他去医院检查。在治疗期间,他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并于2003年8月在中国大学出版了第一本教科书《细胞工程》。后来,*勇经常开玩笑说:“我几乎丧失了上课的能力。我真的很害怕。”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勇先后构建了包括理论、实验、中文、英文、传统和数字化I Court教材在内的三维系列《细胞工程》教材体系。他编辑的全英文教材《细胞工程》入选国家“走出去”项目。迄今为止,教材《细胞工程》的总发行量已超过15万册,并被国内100多所大学,包括许多“985工程”大学选为教材。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很难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达到如此高的发行量。

在建设优秀教材的同时,*勇不断探索和完善细胞工程课程体系。他自费建立了细胞工程课程网站,三年内,访问量超过10万。他分别在2009年和2013年录制了两套36小时和32小时的细胞工程课程视频,并把它们放到网上,供全国各地的学生免费学习。

2005年,*勇负责的细胞工程本科课程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完成这三个步骤花了十年时间。2013年,《细胞工程》被评为首批*优秀资源共享课程之一,上海交通大学首批七门*网络优秀资源共享课程之一,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南洋理工学院的第一门网络课程,在国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科教共生探索“研究型教学”新模式

*勇说:“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能仅靠课堂教学来实现。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对于开展科研实践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方面,*勇一直致力于探索和优化科研与教学并存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他结合自己的研究背景,通过科研反馈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他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知名教授和教学骨干加入教学团队,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充分的备课、浓厚的兴趣、良好的课堂气氛、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的整合”是所有参加过这门课程的学生对*勇课程的评价。每堂课开始时,*勇都会从精心挑选的案例开始,结合尖端的科学研究成果,诠释细胞工程的新技术和新发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总结将把教学内容扩展到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前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勇还将一些科研成果转化为适合本科生的探索性综合实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勇经常对学生们说:“我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当一名导游,而不是一名演讲者,带领每个人去欣赏知识的奇妙山川,尤其是在一个毫无疑问会面对困难和困难,也没有办法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村庄里探索知识的美丽。”

言传身教,培养所有人的能力和素质。

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也是细胞工程研究领域最早的代表性植物。正如诗中所说,“这花是永恒的宁静,不仅是温达,还有烟云”。*勇要求自己和他的学生像兰花一样,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保持优雅和谦逊。

他说科学和技术没有国界,也没有好坏之分。这主要取决于它在谁的手中。掌握最新技术的人越多,知识和能力越强,他们就越需要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必须牢记自己的底线,以服务和造福人类为目标。”

*勇不仅重视和谐实验室文化的建设,而且非常重视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他致力于在实验室营造和谐共生的氛围,培养研究生之间互相帮助的集体观念:高年级的兄弟姐妹指导和帮助低年级的兄弟姐妹,鼓励积极准备公共试剂和常用耗材,根据需要清洁实验桌,热情大方地对待他人。与此同时,*勇还严格要求他的学生要有时间观念,遵守纪律,坚持学术诚信和诚实。迄今为止,已有50多名研究生从*勇毕业。许多研究生在回忆了他多年的言行之后,仍然觉得受益终生。

何立明是*勇200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注册的第一个硕士学位学生。在大学呆了一段时间后,他获得了*勇大学的博士学位。他说:“虽然李先生有严格的学术要求,但他像朋友一样关心和帮助他,他也是老师和朋友。”

“挖掘乐趣,全心全意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学”是*勇的永恒目标。

中国科学新闻(2018-02-27,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