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郑永春:如何识别“民科”?

科普小知识2022-07-18 22:16:38
...

就在过去的周末,我正在温习我的朋友圈,突然发现一篇文章出现在很多朋友的微信圈中。这个话题也很令人兴奋:“沉重,中国科学家发现没有电荷,将改写教科书。”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样的文章,我通常不会点击阅读或转发它们。因为我也经营微信公众号,所以我很清楚“重量级”、“中国科学家”、“不存在”、“重写”和“教科书”都是吸引读者的入口或噱头。然而,在普通文章中,这些绝对的、夸张的、民粹主义的词语最多只有一两个。如果太多,这样的文章往往会有问题。

我没有点击阅读的另一个原因是,电荷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现代物理的一个重要基石。这块基石经过了无数次考验,才得以牢固树立。要动摇这样一个基石,还需要无数的相互验证,而且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推翻。

不出所料,第二天画风突然变了。许多朋友开始转发质疑这篇文章的评论,一些媒体请我谈谈这件事。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我没有答应,而是选择让子弹飞一会儿。事情继续发酵,最后,矛头慢慢转向魏凡的关键词“公民科学”。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引起很多猜测的“诺贝尔哥”事件。2016年2月11日下午23:40(北京时间),LIGO大学校长、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大卫·雷兹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这是一项重大的科学成就,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一些人在网上发布了六年前录制的视频。一名下岗工人出现在一个电视娱乐节目中。他在节目中提到,他正在从事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科学研究,如“引力波”。然而,结果遭到了评委和主持人的恶意反驳。在评论的底部,网民哀叹一个杰出的天才被嘲笑和埋葬了。他们批评电视主持人和法官欠他一个道歉,甚至称他为“诺贝尔兄弟”。微博巨头陈瑶也为他欢呼,称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人”。

事实上,所谓的“诺贝尔哥”是一个典型的“民间科学家”,就像刚刚走红的范伟一样,被称为“民间科学”。中国有相当数量的这样的“民政部门”,他们经常在公共场合表达他们的悲伤。因此,他们赢得了相当多的同情点。由于我工作的性质,我也接触过一些“民间科学部门”。甚至当科学家们刚刚宣布发现引力波时,他们刚刚收到了一份来自一家主要报纸的稿件,该报纸来自民事科学部,要求我帮助审阅手稿。这篇文章的标题也非常令人震惊。“美国首次宣称人类直接探测引力波的结果是假的。”标题后特别标明了“原件”一词。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美国科学家检测到的根本不是引力波,而是两个黑洞碰撞产生的爆炸冲击波。他还提到了“暗物质波”、“暗能量波”、“低频声纳波”、“低频次声波”和“中子星”的概念。

可以看出,公众和媒体有时会带来人民科技大学的突发新闻。有些人被骗成了科学技术部的鼓吹者。分析的原因是,民事科学部门经常假装很科学。他们会堆积很多专业术语,不知道的人会被这些术语震惊。他们还将把“成果”打包成正式出版物和学术论文,甚至翻译成英文,并向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推荐他们的成果。许多人对这些书、论文和科学家的标题感到震惊。

那么,如何认定“民政部门”?综上所述,“民政部门”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大多数“公民科学”的学生不屑于研究小问题。他们的“研究”往往是针对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要么试图推翻著名的科学理论,要么致力于建立一些庞大的理论体系,并决心研究一些听起来神秘而可怕的东西。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宇宙模型经常是他们挑战的对象。

第二,“公民科学”经常将科学和神话混为一谈。“暗物质”、“曹寅笛福”、“夸克”、“太极”、“黑洞”、“玄奘门”等。引进的科学术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童话中的概念混合在一起,“外国”代表“中国”,而“科学”代表“人”。

第三,“民政部门”基本上没有专业的学术培训。他们对科学研究感兴趣,但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大多数来自高中或以下。他们没有科学训练,也没有接受科学训练的意图。他们的数学技能很差。据我的一位科学家朋友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数学研究所的入口处总是有“民用科目”。领导们非常不安。他们教一个有高中文化的保安哥哥25道数学题。当他们遇到“民间臣民”来访时,他们让保安哥带头。只要挑战者连续做五个问题,他们就可以上楼去见科学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通过。

在中国,“公民科学”已经是一个贬义词,经常与精神偏执甚至别有用心的欺骗联系在一起,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科学偏执”。这是一种必须治疗的疾病。

“公民科学”不仅不同于专业科学家,也明显不同于普通科学爱好者和非专业业余科学家。由“公民科学”进行的所谓“科学研究”和真正的科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科学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基于现象和数据的合理理解。“公民科学”和科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是理论研究,就必须说明理论的前提和假设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或途径进行推理和演绎,以及得出了什么结论。此外,结论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践和实验的检验,才能被广泛接受。然而,“民事科学”往往只是一些科学术语的列表,他们不理解这些术语的真正含义,也无法给出具体的实验数据。这也是为什么物理和数学是“平民”科目的主战场和重灾区,而化学和生物等实验科目的“平民”科目很少。一些天文成就,如发现新的小行星、彗星和超新星,被业余天文学家发现,然后被专业天文台认可。

其次,真正的科学研究重视学术*,批判和质疑是科学的本义。因此,科学研究领域最常见的做法是,科学研究论文在提交后必须经过必要的专家审查和同行审查。错的是错的,对的是对的。科学理论的真实性不会因为是谁提出的而改变。然而,即使论文是在同行评议后发表的,它也不能显示结果有多重要。因为审稿人是否熟悉论文所涉及的领域,他们是否认真细致,论文的细节是否已经核实等。,可能会影响审核结果。发表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内“宣传”研究成果并接受质疑,这只是研究成果被认可的第一步。尽管去年韩春雨事件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杂志上,但由于实验结果无法复制,因此受到广泛质疑。河北科技大学和韩春雨名誉扫地。“民政厅”的人经常拿着文件去找专家,但是他们经常不能正确地面对问题,不能给出合理的答案。他们会认为科学界故意压制他们,担心他们的重大发现会剥夺科学家的工作。事实上,不同的研究团体在科学界相互争吵并不罕见,但这些争论必须基于理性。

第三,真正的科学研究非常重视学术传承和科学研究合作。杰出的科学家不仅善于从前人和同行的理论和观点中获得灵感,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而且注重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与其他科学家就某一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以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学合作组织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的论文为例,共有来自四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11名作者参与了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引力波的研究。参与诸如深空探测、巨型望远镜和高能粒子加速器等科学研究项目的科学家人数甚至高达数千人。然而,“民事主体”的理论往往是凭空产生的。他们既不读文学也不做实验,而是依靠中学物理或中学数学教科书来主宰世界。“民政部门”的“科学研究”基本上是靠苦思冥想,单干。“民政部门”之间既没有合作也没有沟通。

专业科学家通常对“公民科学”持否定态度,而公众大多对此表示同情。巨大的反差是“诺贝尔兄弟”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民科”缺乏求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验证的科学方法。以这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不会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贡献。它往往会导致精神失常、家庭破裂,甚至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我想向无数无止境的“民政部门”及其同情者提几点建议:

首先,如果你认为你的成就超过了你的前辈,并希望得到认可,你应该通过正式渠道申请专利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如果中国不能出版,投资国际期刊。如果你不懂一门外语,你可以在提交之前请人翻译一下。魏凡的《沈文》(关于电荷、电流、电场和磁场内部机制的研究)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中国Vix科技论文平台上。该平台的目的是让作者上传自己的论文,接受更大范围的查询,并逐步修改和完善论文的过程。因此,这不是一个专业的学术期刊,也没有审查机制。这些论文是作者自己上传的。

第二,“公民科学”要想让自己的成果得到科学界的认可,就必须遵循科学界的基本范式,寻求与专业科学家的理性学术交流。在这方面,山东平邑天宇自然博物馆的郑晓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努力学习现代生物知识。通过向古生物学家学习和与科学家交朋友,他成为了一名古生物学家,经常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经理的论文。

三、要想有惊人的发现,必须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查阅文献,做笔记。在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理论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前人做了什么,看看我们自己的理论还有什么缺陷。今天的科学研究不再是一个伟大发现的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无数次的失败,诸如引力波的发现等成就也已经取得。当媒体披露了石宝的重大科学发现时,普通读者首先要有所怀疑,然后查阅文献,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不能听从他人的建议。批判性思维和实验验证是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当然,相互尊重是基本的礼仪,“民政部门”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美国也有民政部门。每年,美国物理学会年会甚至为“民政部门”设立一个专门的分会场。只要你提交一份论文,你就可以做一份报告。这为民政部门提供了一个炫耀的舞台,防止他们干扰其他会议厅的正常学术交流。科学家也应该放弃他们的道德优越感,在可能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指导,以便“公民科学”的学生能够尽快摆脱他们的困惑。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民间科学层出不穷的原因在于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相对较低。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科研人才队伍,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数量居世界第二位。然而,2015年,中国公民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为6.2%,即每100人中有6.2人具有科学素质(根据国际公认的米勒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进行调查),相当于20多年前的欧美水平。在世界排名第30位后,两组数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科学交流是科学家的自然使命。中国科学家需要更积极地走向社会,对社会问题做出回应,让科学的声音在中国更响亮。只有种下全人类的科学土壤,中国的科学创新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延伸阅读:请点击关于作家郑永春的精彩视频)